“100余个涉渔建设项目中,有40余个为未批先建”,11月8日,中央第四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贵州铜仁生态破坏问题,当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大量涉渔工程未批先建和在核心区拦河建坝等问题,2020年被有关部门责令立即停工恢复原貌的项目,“当地一直未进行整改”。
督察组暗查发现,印江河泉水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一闸坝将河道阻断,水量大幅减少。
2024年的贵州铜仁,以一首春晚歌曲《上春山》为很多人所熟知,其青山碧水的秀美风光受到诸多游客青睐。但在岁尾的这则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典型案例中,涉事地方却以生态环境长时间遭遇严重破坏的形象示人,个中突兀使人惊诧。
通报显示,占贵州全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总数比例超40%的铜仁市,在印江河泉水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内,未经审批建造4道拦河闸坝,核心区县城段8公里内密集分布8道闸坝,间距最短的仅有270米。而根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在保护区内从事建闸筑坝工程建设,必赢平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项目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专题论证报告,并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现在的问题是,铜仁辖下各县均存在平地起坝、不经任何审批、论证的情况。石阡县龙川河泉水鱼鳜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必赢平台建8道拦河闸坝,“均未”依法依规进行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其中6道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通报所指碧江区九龙洞温泉康养项目,建成运营已近8年,一直处于未依法进行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的状态,还私自在核心区内设置排污口。但根据当地政府网站、媒体上的文旅推广展示,该项目不仅是当地政府与景区的所谓“联合招商引资项目”,还入选了贵州省发展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建设项目。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否已经成为其有恃无恐的某种底气?既然运营8年依然“无证上岗”的项目能够风生水起,是否也成为前述4年前被勒令停工的友邻项目,迟迟不见实质性整改的其中一部分原因?
违建项目“抱团取暖”,是让生态保护曲高和寡的重要原因。那么又是谁,让这种法不责众在一些地方变得明目张胆?
“未批先建”的潜在逻辑,不外乎所谓效率优先的考虑,投资方忧虑于审批流程复杂耗时,试图以提前动工来缩短项目周期,尽快实现投资回报,这本来可以通过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予以解决。而铜仁此番涉案的部分项目,事实上不乏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必赢平台大包大揽的背景。对于地方政府极力推进的项目,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某种“一定会通过审批”的盲目自信。抑或者对于监管审批直接无视,“无照驾驶”随心所欲,让“先上车、后补票”甚至干脆不补票的情况,成了地方政治生态、政商关系的一个缩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但在有些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发展观依然盛行,甚至还有一部分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项目包装成所谓绿色产业、生态景观,谋取短期经济利益与地方政绩。即便是事后被查处,也依然是自说自话、自纠自错状态。
让环保督察的疾风,压倒地方保护的歪风,必须让彼时招商引资者为生态环境的破坏真正承担责任,让环保督察结果对干部提拔任用有发言权,才是让个案查处起到警示作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