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美丽山西建设的意见措施,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创新性和长远性的重大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三晋大地天蓝地净、水清树绿,表里山河如诗如画。
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收集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巨大生态变迁文稿,这些文稿都是记者们在全省各地亲眼目睹感受并记录的,为大家呈现出一幅幅山清水秀、生态和谐的大美画卷。
“红腹锦鸡的齐了,狍子的一会做标注。”中午1时,吕梁林局保护利用科科长闫赵宏才逐一关闭电脑文件,离开办公桌吃饭。
华北豹、褐马鸡、原麝、黑鹳……电脑上清晰有序排列的文件夹,都是闫赵宏的宝贝。“这些是多年来林区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影像资料,有上千G,珍贵着呢。”
山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吕梁山林区地理环境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有260余种野生动物,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褐马鸡、华北豹、黑鹳、原麝,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豹猫、赤狐、红腹锦鸡等都有分布。近年来,随着多个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陆续推进,吕梁林局野生动植物全方位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恢复植被80余公顷,布设红外相机400余台,有效掌握辖区内野生动物的资源状况。
“现在的吕梁山林区,就像一个巨大的野生动物园,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精灵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闫赵宏和同事们将野生动物视频剪辑拼接,再配上生动的音乐和有趣的解说,形成了一部部精缩版的《动物世界》。“去年我们做的动物贺岁片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大家都说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宣传特棒!”
进入林区,不时会看到零星散布的方形水池以及林道排水渠中阶段出现的拦水坝,这是吕梁林局为改善野生动物饮水问题做的饮水点。辖区共有172个饮水点、140处水源地,进一步优化了野生动植物生境。
如今,漫步山林,虫鸣鸟叫合而为乐,萌兔走兽自由穿行。“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构建生物多样性智慧保护体系,加快推进智慧监测系统、物种AI识别等高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全力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闫赵宏说。
夏末秋初,在滹沱河源头桥儿沟景区,滹沱河水潺潺流淌,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连成一片,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草木的芬芳。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河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美不胜收。
滹沱河作为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繁峙县横涧乡桥儿沟村,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滏阳河相汇成子牙河后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
曾经的滹沱河,杂草丛生,河道沙化严重,曾一度出现断流现象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近年来,繁峙县根据滹沱河沿线资源的特点和功能定位,以保护滹沱河水环境和供水安全为前提,积极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以滹沱河源头生态修复治理为重点,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有效满足下游对于生态需水的要求,全面改善了繁峙县水域生态环境。
“通过开展水源涵养林保护和黄土沟壑地综合治理,必赢登录保护滹沱河源头,恢复源头生态系统生机的同时进行景观打造,为溯源的人提供优美的游赏环境,项目建成后带动了桥儿沟周边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通过整治重塑滹沱河源头河床、河道体系,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保证了河道生态的自然属性。”繁峙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金雁华说。“水清了,鱼鲜了,环境越来越好……”谈及现在的生活,村民李伯就有说不完的话。
启动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强有力发展战略,推进滹沱河经济带规划建设,滹沱河也被赋予了更多新内涵。“我们将努力把滹沱河源头建成集生态修复、山水风光、水利工程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繁峙县滹沱河河道治理项目部负责人高鹏飞说。
在林海中穿行,清风阵阵,树木幽深,油松、辽东栎、核桃楸等枝叶茂密,连翘、刺五加、黄刺玫、忍冬散布山间。
“巡山时,实在走不动了,我喜欢靠着树干坐下。看着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我这心里就踏实、就高兴。”森林巡护、防火监测、病虫害防治……每天单调重复的工作,太岳林局兴唐寺林场管护员王保生满心热爱地干了30年。说话间,他发现一棵松树红绿相间,部分松针变黄、变红,便打开手机App拍照标注,信息随即被传送到林局防检站远程诊断系统。
安子平后柳沟原来是一处林中空地,植被退化严重,每到雨季,会有大面积水土流失。“连翘萌发力强,树冠盖度增加较快,能有效防止雨水冲刷地面,是国家推荐的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最佳经济作物。”兴唐寺林场场长南晋刚介绍,“去年,我们开始在这里种连翘,实施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目前效果很不错。”
顺着步道前行,转角便进入林场的后柳沟口林草生态综合治理区,眼前杏树成行、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下一步,我们会将连翘种植示范点与紧邻的山杏种植示范点一起升级为集游园观赏、互动体验、休闲品尝于一体的果品采摘种植园,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体验。”
从“一林独大”到“多业并举”,旅游、美食、康养,林区人独有的生态饭碗越端越稳。
石虎峡森林康养步道,一群游客正在穿越灌木丛、河流。“现在游客徒步累了,可以进农家乐,品尝山里的菜肴;可以在溪边嬉戏,感触大地的脉络;可以入木屋小憩,享受森林的静谧。今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咱们的森林康养之旅。”南晋刚自信地对记者说。
从沁水县城出发,驱车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行驶约20分钟,便来到位于历山脚下的土沃乡下沃泉村。沃泉河从村中蜿蜒而过,一人多高的玉米长势正旺,新修的彩色道路平坦开阔,道路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村民居住的院落整洁有序,让人直呼好美。
“村里的变化来自土地综合整治,三类田变成了一类田,亩产效益大幅提升,老百姓从旧村搬到了新村,家家户户都住上独院小二楼,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下沃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跃军说。
下沃泉村矿产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下沃泉村靠着炼铁、采煤成了晋城市知名的“千万元明星村”。后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村里的小高炉、煤矿相继关停。一时间,村里发展“一落千丈”,同时由于长时期的资源开采,周边环境留下了一道道醒目的“生态伤疤”。
2019年,乘着全省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东风,村里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重点实施土地平整、生态修复、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等工程。通过填、挖的方式使分散的小块梯田变成连片的大块地,平整土地9661.25亩。
望着当下一片片进入灌浆期的玉米,郑跃军说,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于去年5月全部完工。“你看,现在小块地变大田,地里的玉米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土壤肥力提升了,产量增加了,一亩地能比以前增收二三百元。”
值得称道的是土地综合整治还盘活了村里的土地资源,建起了研学中心、康养民宿等基础设施,优化了土地功能;实施管线入地、墙体美化等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了土地颜值;引入多元业态相互支撑,打造亲子乐园拓展基地、农耕文化体验一条街、布艺坊等,提升了土地效益。2023年,下沃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1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14万元。
有诗曰:“莫道太行无佳境,当知榆社有水乡。君若荡舟云竹湖,定将此处比苏杭。”云竹湖位于榆社县西南部,是华北地区少有的高山湖泊,四面环山,景色宜人,湖岸蜿蜒曲折,湖水四面延伸,素有“太行山上夏威夷”之美誉。置身于云竹湖畔,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四周弥漫着水草的清香,野鸭与各种水鸟自在游弋,广阔多姿的湖面既可泛舟观光游乐,亦可垂钓休闲,开展各种水上运动,必赢登录成为都市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榆社县大力实施云竹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开展增绿增彩、管网建设、湖岸整治、景观打造等基础建设,实现了单一沿湖开发向大生态、大景区、大旅游全域绿色发展的转变。同时,大力推进县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升了云竹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到假期我们一家人就会来云竹湖玩耍,这里景色宜人,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家住阳泉市的王女士说,现在云竹湖越来越美,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打好“生态牌”、做好“湖文章”,榆社县坚持文体旅深度融合,连续多年在云竹湖景区举办自行车、马拉松、垂钓等运动赛事,实现了体育与旅游深度结合。此外,榆社县以湖岸村落、临湖景观等资源为核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心打造偏良村精品民宿、向阳村“全鱼宴”主题农家乐、帐篷酒店,让周边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同时,榆社县逐步开发以滨湖、森林等环境为依托的自然疗养机构和养生中草药种植产品,积极构建集养生、养心、养情于一体的山水生态型康养度假区。如今,云竹湖得到有效治理,自然生态持续改善,“幸福云竹”正在催生“幸福经济”。
置身实验地,1米多高的扁穗冰草携着微风从身侧铺展而去;行进在步道,形态各异的景观树裹着草香在两旁摇曳;登上观景台,品种多样的景观草披着阳光闪闪发亮。夏末秋初的杨树林局云西林场草种繁育实验基地,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漂亮吧,我们基地占地面积1300亩,以扁穗冰草和无芒雀麦这两种抗寒耐盐碱、符合晋北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为主。它们产量都不低,今年基地能收草种15万斤、干草12万斤,将创收300余万元。这可是我们开启林草转型路的一个突破口。”云西林场场长贺业厚笑着说。
草种是草原生态修复和草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国土绿化推进,我省积极推进林草融合发展,推动国有苗圃转型,依托国有林场管理、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草种业。
于是,2022年云西林场草种繁育实验基地应运而生。“我们推行智慧林草理念,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科学掌握土壤、湿度、pH值等参数,确保高出芽率、生产率和成活率,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水肥成本50余万元。”副场长厍军介绍。
发展草种业,不仅要会保能育善繁,还要知推懂管巧营。依据日益多元化的公众出行观光体验需求,云西林场在做好草种培育的同时,还建设了景观树步道、迷宫、休憩园等配套设施,全力打造集生产试验、科研科普、文旅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草种繁育试验基地。今年全国草种业发展现场会就将展示点选在了这里。
同时,基地还吸收当地农民参加草编类产品开发、经营,助力乡村振兴。“基地把大家组织起来,除参与日常维护,还培训我们草编手艺,让我们有了一技之长。”左云县云兴镇西门村村民魏菊平高兴地说。
标准化草种繁育基地建设,不仅为国有林区转型找到了一条路径,更为草原修复治理提供了优良的草种支撑。
黄沙洼,顾名思义,是黄沙堆积的地方,此地曾经有一道长40里、宽8里的黄沙梁,当地人曾称它为“吃了人烟吃山川”的“大狼嘴”。如今的黄沙洼层林叠翠,绿树成荫,风沙终于在这里低下了头。“我这辈子,几乎每天都在和黄沙打交道。”王明花今年74岁,曾任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她在任期间,带领村党员干部将1258亩的耕地中沙化严重的321.18亩瘦地还林,全村总林地面积为1110亩,森林覆盖率达80%。
与风沙斗,不只斗勇、更要斗智。“现在看到的每一棵树,至少都是经过五六次补栽才种成的。”王明花回忆说,在20世纪50年代开启的“三战黄沙洼”治沙战役中,人们逐渐摸索出适合半沙化土壤的科学营林方法。“穿靴、戴帽、贴封条、扎腰带”的营林方式应运而生:在河岸边,营造雁翅形护岸林;在流动的沙丘上网状开沟,秧苗结绳压条固定沙丘;在半坡环造防风林带;在侵蚀沟沿和风蚀残堆上密植造林、种草,以后再不断补植。
“三战黄沙洼”为期8年,右玉种活了270万棵树。树木成活率不断提升,沙丘移动速度随之降低,黄沙不再“吃人”,绿意逐渐丰盈。右玉县在树种选择、造林部位、造林方式、密度配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防沙治沙经验,形成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封管造并举、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完整立体治沙模式。目前,右玉县已经实现了全县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目标。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芜塞上变身绿色海洋。
“树一天天长高、长壮,挡住了风沙。庄稼长势随之好起来,打的粮食越来越多,饲养的牛羊也越来越多。”谈起防沙治沙成效,王明花满脸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