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成了绿意盎然的果园,曾经蓝藻滋生的湖泊成为游人打卡的生态公园……近年来,云南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治理,护好山水、留住乡愁,让广大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置身鹤庆县蝙蝠洞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很难想象,这片平整肥沃、满眼碧绿的水田,过去是遍地土黄、荒漠化严重的矿坑。去年5月,大理州土地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在项目区试种了30亩水稻,因为土壤质量好,又配套了高标准灌溉设施,水稻当季就获得了丰收。项目验收后,复垦耕地移交给当地村组经营管理,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20多万元收入。
“蝙蝠洞矿山恢复出了213亩水田,生态修复成效明显。”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李志宏介绍。
不止蝙蝠洞片区,宾川县狮子口片区废旧矿山复垦之后,新增水田123亩、果园87亩。同时,这些矿山修复项目区内设置了休闲步道、服务休憩设施,打造集“山、水、田、园”为一体的城市郊野公园,必赢app让许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在前往澄江市抚仙湖的乡村小道上,记者看到,不少村民在一片片蓝莓园里劳作。澄江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陈超介绍,为保护好一湖好水,从2017年底开始,抚仙湖坝区内8.6万亩耕地开始调整种植结构,规模化种植荷藕、蓝莓等生态农作物。
澄江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陈春说,澄江气候适宜种植蓝莓,生产的早熟蓝莓刚好能填补市场上3—6月的空缺,因而销路很好。“我家承包了10亩地,每亩蓝莓能挣两三万元。”龙街街道左所社区蓝莓合作社社员孙丽芬刚介绍完,就有游客来询问行情,她带着客人,开着拖拉机,驶进了蓝莓林。
生态治理调动了村民保护抚仙湖的积极性,他们严格遵守化肥农药使用限制。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消费者愿意购买他们生产的生态农产品。去年4月,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我小的时候,常听说要向洱海要地,现在可大不一样。”长年生活在洱海旁的严炳其感慨,洱海滋养着周边村民的生活,而今为保护生态人退湖进,光景却越来越好。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行走在水杉环绕的洱海生态廊道上,碧蓝的湖水与长天一色,水鸟在湖面飞翔嬉戏。“前些年这里水很脏,到处都是蓝藻,但从2015年开始治理后,眼看着湖水越变越清。”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党总支书记何志祥说,洱海更清秀,吸引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许多游客选择住在民宿,这给周边村民创造了增收渠道。“近几年,来村里住客栈民宿的游客越来越多,平均一家客栈每年能挣七八万元。”何志祥介绍。
发展生态农业,村民腰包鼓了。5年前,依靠大水大肥种大蒜,洱海流域“万元田”随处可见。为保护水质,洱海流域全面禁用化肥,原来依靠种植大蒜营生的村民们开始调整种植结构。洱源县原来是洱海上游的大蒜主产区,而今田地里换种上了绿油油的香菜。“50天能出一茬香菜,一年能种四茬,1亩地产值比过去种大蒜还多1万元,加上每亩地1200元的生态补助,平均每户每年能增收2.7万元。”算起收入账,牛街乡龙门村村民顾忠炬满脸笑容,“洱海更清了,我们的腰包更鼓了,这日子美着呢!”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6日 18 版)(责编:胡永秋、牛镛)